太平御览8册1千卷标点版 PDF电子版下载
温馨提示:没有操作过此类文件的不建议直接下单购买,详询在线客服!点击进入☛购买指南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
《太平御览》一千卷,和《资治通鉴〉一起同为宋代所修的两部大书。前人所谓“《通鉴〉载君臣治道之安危,明天人庶证之休咎,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端”;而《太平御览》,则“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那么,修纂《太平御览》和修《资治通鉴》一样,是为了治国和教化,所以“帝(宋太宗)每听政之暇,日读<御览》三卷”,“及延见近臣必援引谈论以示劝诫”。但是,后人看重的,却是它所保存的古代文献资料,据以考证古事,辑逸古书,这是宋太宗和参与编纂的大臣李防等始料未及的。
《太平御览》所引的书多达一千多种,其中十之七八已经散逸(参看聂崇岐先生的《重印太平御览前言》),这正是后代学者重视它的原故。这一点学者们早已说得很多了。而有一些对于现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化的年轻学者说较陌生的问题,却没有提起,这是因为这些问题在前辈们眼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国学陵替的今天,这些“小儿科”却也需人提醒了。
例如,《太平御览》的分类法,就需注意。《御览>全书共分五十五部(原因聂氏亦已言之),每部中又分若干细目。当初编纂者之所以这样分是有其道理的,这就是古人的天人观念、文化意识。就拿“天部”说吧,编者把它放在全书之首;在天部之下,细目先列元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然后是天部(应称“小天部”),小天部之后为浑仪、刻漏,此后为有关日、月、星、云等目。细想想,这就是古人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纲要。天、地、人,是古人所谓三才,所以全书以天为首;而“天地者,元气之所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卷一,《礼统>《三五历纪>),所以把地部放在“天部”之后;“时序”不是天不是地,而是天地间的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夹在天部地部之间,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天部”的附属。“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以至衣食住行,皆“人”之事,而且内容繁多,因此不列“人部”之名而自然是个占篇幅最大的部。我们再看“天部”的内容。元气、太易、太初等是天之所以成,所以居前;小“夭部”才是说天本身,紧接其后;浑仪、刻漏,是测天、记时的工具和方法,所以又在小“天部”之后;至于日、月、星、云、风、雨、霜、雪等等又排在浑仪、刻漏之后,其道理就很明显了。这种排列法并不自《御览》始,这就更说明上述的观念在古代人心目中的深固。
《太平御览》在宋、明、清代都有刻本,但早已不是一般读者所能“享用”;六十年前商务印书馆的影宋本,小一点的图书馆也没有收藏,也不是一般读者所能借到;一九六0年中华书局缩印了商务的本子,变一百三十六册为精装四大册,对读者已经是方便得很了。可是中华书局在缩印时一仍其旧,未加标点,现在的大部分读者用起来还较困难。友生孙雍长和夏君剑钦,觉得为年轻学子着想,应该施以标点,于是出面组织,而参与者竟有好几位是跟我学习过的。书要付印了,要我写一点什么,于是我想到了上面那些平时常和学生叨叨的话。这些话在学术大家看来或许太“陋”,但我以为要真正领悟并贯彻治学始终也不那么容易,所以还是冒昧地写了出来。
此包含PDF格式《太平御览》标点版8册1000卷。
文件格式:PDF清晰
文件大小:168MB



